各镇(街道、开发区、金属城)人民政府(办事处、管委会),区府直属各单位:
《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数字政府“十四五”发展规划》已经2022年6月18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反映。
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人民政府
2022年7月13日
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数字政府“十四五”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与形势
“十三五”时期,我区按照省、市部署,大力推进 “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工作,全面夯实数据基础,拓展应用领域,推动营商环境进一步优化,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在政务信息化建设方面,综合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手段,不断深化部门和行业政务信息化应用,推出了一批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和服务事项,“数字政府”改革各项工作推进有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区全面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和“放管服”改革工作,全面夯实政务信息基础设施,推进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提高行政效能,优化政务服务体系和营商环境,不断深化部门和行业政务信息化应用,全区政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1.建设云网,夯实基础。我区以集约建设和资源整合共享为原则,推进政务云、政务网建设与应用。一是建成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政务云平台,夯实数据共享基础;二是建成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政务外网和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三是逐步应用省统一身份认证、电子证照等公共支撑系统,搭建“数字政府”应用支撑;四是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服务平台日渐成熟,日均处理量30多个。
2.围绕主线,打造品牌。一是完善区、镇街两级政务服务网,除经区政府批准的事项外,我区实现行政许可事项100%网上可办;二是审批和服务事项入驻“粤省事”揭阳版,已接入898项服务和69类电子证照,实名注册用户突破75万户,推动了政务服务“指尖办”;三是组织应用“粤政易”APP 和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全区共8785位公职人员开通“粤政易”账号;四是推广“粤商通”平台应用,提供企业开办、年报申报等493项服务,逾5万家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商事主体注册使用,完成省的注册任务。
3.做好支撑,提升服务。一是力抓系统对接。推动市场监管、不动产、住房公积金、工程建设等业务系统与全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有效提升服务效率。二是推行自助办事。目前有3个部门共9台自助政务终端机进驻24小时政务自助服务区,为市民办理出入境、不动产查询、税务、二代身份证、交通违法处理等18个事项提供7×24全天候不打烊服务。联合建行揭阳分行、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农商行在镇(街)、村(居)党群服务中心部署217台政务服务一体机,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政务自助服务。三是开展并联审批。推行“一窗受理”,在全区开展13个“一件事”主题服务。
4.加强管理,把好关口。印发了《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办法(修订稿)》,按照“统筹、集约、整合、共享”的原则,把好新建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审核关,对可能产生新的“信息孤岛”“数据烟囱”或重复建设等的项目一律不予核准建设。
5.统一框架,统筹推进。区直单位、镇街(开发区、中德金属城)在区 “数字政府”统一框架下,依托“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和公共平台,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其中“智慧应急”“智慧环保”“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园区”等领域也均取得一定进展。按照“一盘棋”原则加快落实“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部署,依托政务外网、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以及“粤省事”“粤商通”“粤政易”等全省统一的“数字政府”建设成果,大力提升本地政务信息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营商环境。
(二)主要问题
1.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有待提升。我区需进一步加强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提升区政务云服务效能,以满足各业务部门政务信息化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二是提升电子政务网的网络承载能力、覆盖范围和安全防护水平,以满足各业务部门开展纵向到底的信息化业务。
2.信息化系统建设仍较分散。我区初步建成覆盖区、镇(街)、村(居)三级的政务外网,但利用率不高,部分单位以业务需要为由另租网络专线,形成众多“信息孤岛”,难以归集利用,集约化程度低。
3.数据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水平有待提升。由于系统管理分散,部门间存在“数据壁垒”,各业务线条数据被视为部门自有资产,不愿意与其他部门共享,且国垂、省垂、市垂系统无法向区级部门开放共享数据,数据资源无法统一开发利用,丰富的数据资源难以发挥效用;同时,我区数据共享体系和机制尚不健全,政务大数据中心集成整合数据的广度、深度不足,数据汇聚归集时效性不高、质量参差不齐,数据应用价值挖掘不足。
4.部分单位信息化思维理念仍需强化。受制于传统观念和模式,部分单位公职人员缺乏互联网思维、流量思维,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步伐上与省、市、区要求差距较大,影响工作的统筹推进和改革建设成果的落地。部分单位对“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认识不足,片面认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是政数部门的工作,具体工作统筹推进与省、市的要求差距较大,影响改革建设成果的落地。
5.部分单位和人员服务意识仍不够强。部分单位和人员因循守旧,未能实现从审批思维向服务思维、乙方思维转变没能与信息化支撑形成改革合力,未能真正实现流程优化、效率提高。群众在办事过程中重复填报、多次证明等现象仍然存在,“就近办事、一次办成”的体验不强,线上、线下办事融合不深。企业办事仍然存在申报材料复杂、审批环节多、耗时长等问题,便利程度仍需提升。
6.政府治理的精准化程度仍不够高。精细化、智能化的治理机制和平台系统尚未完全建立,各类态势感知网络建设尚处起步阶段,风险监测预警能力仍需加强;支撑各部门开展共同治理、联合监管的数据共享程度仍不高;跨部门的治理平台、监管平台的应用建设不够完善,特别是基层治理和监管活动,主要还是依靠人工巡查、手工台账等传统方式开展,大数据驱动的治理和监管模式并不成熟。
7.政府内部在线协同水平不高。尚未建设全区统一的OA系统,政府内部的行政协同水平不高,各部门系统联通仍然不畅,特别是基层公务人员重复录入、重复填报等问题还未得到彻底解决;各部门信息化“纵强横弱”的现象仍普遍存在,跨部门、跨区域的应用协同和大系统、大平台建设比较薄弱,业务、系统、数据的壁垒仍未完全打破。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建设数字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智慧社会为导向,在全省、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统一框架下,立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数字政府改革方向不动摇,推进信息资源整合和深度开发,建立数据和平台驱动的政务信息化发展新模式,高标准建设我区数字政府,全面推进我区各部门的数字化履职能力再上台阶。
(二)规划思路。我区数字政府“十四五”规划将以省、市“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为基础,结合区实际情况,以基础设施整合、业务能力整合、业务应用整合,切实破解数字政府建设难题,打造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的数字政府新蓝图。
“十四五”期间,我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将努力夯实“一个基础”和实现“五个转变”:
——夯实数字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围绕“云网”一体化目标,采用全区统筹建设、部门按需使用和对接的模式,政务云提供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所需的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政务外网作为承载非涉密业务的枢纽网络。
——政府服务由分散向融合转变。以“一网通办”为目标,推动全区各类分散的线上线下服务渠道、服务能力、服务资源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政务服务的完备度、便捷度、成熟度,实现无差别办理,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融合式的办事体验。
——政府治理由粗放向精细转变。以“一网共治”为目标,推动全区在生态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和乡村治理等领域加强网格化、块数据的应用,提升治理的数字化、可视化、移动化水平,实现治理能力由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
——政府运行由独立向协同转变。以“一网协同”为目标,从整体政府的视角,推动各部门开展政务流程再造,建设一批跨部门的综合管理、并联审批、联合监管应用平台,提高跨部门协同效率,降低政府运行总成本。
——政府决策由数字向智慧转变。以“一网统管”为目标,依托省市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全区各领域、各层级的数据进行专题化汇聚、挖掘、应用,努力建设智慧化的数字政府决策和指挥中枢,实现各级政府的决策由经验化、数字化向数据化、智慧化转变。
——产业发展由支撑向赋能转变。以“创新带动”为目标,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加强新技术在数字政府建设中的创新应用,建立数据资源体系,不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动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融合应用、流通,改变政务信息化支撑产业发展的现状,实现数字政府向赋能和引领数字经济发展的转变。
(三)主要原则
1.全面统筹,协同推进。在省、市“数字政府”总体技术框架下,坚持发挥数字政府的示范引领作用,统筹布局、突出重点,加强规划建设和运行维护统筹,以深化政务信息化体制机制改革,协同推动政府业务流程及管理机制优化,有序推进“数字政府”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
2.整合资源,提升效能。充分发挥数字政府统一平台的架构优势,统筹整合政务信息化资源,着力打破政府信息孤岛,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解决各部门信息化建设“条块分割”的问题,切实减轻基层工作人员的负担,提升政府行政效能。
3.创新驱动,惠民利企。坚持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第一要务,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进简政放权,坚持理念创新、制度创新、业务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建设并推广各项创新应用及服务,疏解群众办事堵点,优化营商环境,让“数字政府”建设成果真正惠民利企。
4.机制保障,安全可靠。建立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运营和安全保障机制,强化运行管理、安全管理、标准规范等体系建设,实现机制保障工作与“数字政府”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为“数字政府”稳定运行提供服务和支撑。
(四)发展目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入推进全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政务服务效能。到2025 年,数据成为全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资源,“互联网+”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有效手段,一体化平台成为数字化转型的主要载体,政府在服务、治理、协同等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不断提升,数字政府将引领和增强我区数字经济、智慧社会发展,提升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优化我区营商环境。
三、架构与布局
(一)管理架构。按照全省、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总体要求,打造我区一体化高效的“数字政府”管理架构,规范建设模式、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切实保障我区“数字政府”建设工作的推进。
1.统一领导。区设立本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和首席数据官(以下简称CDO),健全完善主要领导负责制,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宏观指导、统筹规划、跨部门协调和统一部署的力度,组织领导本行政区域内数据工作,对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发展和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进行决策,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
2.统筹管理。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作为本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和公共数据管理的行政主管机构,牵头制定本级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规划,统筹协调各职能部门信息化项目管理,统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数据的采集、分类、管理、分析和应用工作,提高本级数字政府统筹、集约、共享力度。区直各部门要设立本部门CDO,作为本部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负责人,明确本部门的信息化负责机构,在同级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的统筹下,负责本部门专业应用建设运营、数据管理等工作。
3.专业运营。构建“政企合作、管运分离”的建设运营模式,充分发挥优秀骨干企业的技术、渠道优势和专业运营服务能力,鼓励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数字政府”项目建设。完善监管机制和绩效考核制度,提升我区“数字政府”建设和运营的服务保障能力。
4.智库支撑。设立政务信息化专家人才库,协助做好数字政府规划和项目建设管理,提高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决策科学化、合理化水平。
(二)业务架构。以群众、企业、公务人员等数字政府的主要用户群体为中心,围绕政府“服务、治理、协同”三大业务领域,构建“整体协同、平台驱动”的业务架构,推动全区各级各部门聚焦核心业务、加大协同力度,构筑数字政府 “服务、治理、协同”主题应用,不断利用数字技术,推动业务创新和业务变革,最终实现业务流程再造、机制体制改革、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
1.服务。
——政务服务。融合线上与线下办事渠道,对现有的各类政务服务系统、平台、终端等进行优化,实现“一网、一窗、一地、一次、一机、一码”办的政务服务体系,不断提升群众、企业获得感,不断减少公务人员的简单重复劳动。
——营商环境。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整合相关部门的业务流程、应用系统,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优化。
——公共服务。推动包括教育、民政、人社、住建、交通、文旅、体育、医疗、医保、退役军人等在内的信息化民生工程建设,推进全区公共服务在线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2.治理。
——生态治理。推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林业资源、水利工程以及气象等领域的管理和服务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对各类生态风险的防范和治理能力。
——市场治理。加强市场环境治理,提高执法效能,建立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联动响应和失信约束机制,形成政府公正监管、企业诚信自律、社会公众监督共治良好氛围。
——社会治理。加强城市治理,整合强化基层社会治理业务,构建全周期、全科式综合治理格局,提高我区社会治理的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乡村治理。以实现精细农业、精美农村、精勤农民为总体目标,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3.协同。
——综合管理。提升财政、审计、统计和规划业务数字化水平,着力强化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各级政府综合行政管理能力。
——协同联动。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枢纽”协同能力,实现决策指挥协同、办公协同、审批协同和监管协同,适应新形势下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工作效能。推进政府机关内部数字化进程,减少部门间办事的跑动次数,提高移动办公能力,为基层公务人员减负增效。
——党群和民主法治。基于数字政府的平台能力,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等机构部门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党群数字化服务能力,优化人大政协数字化履职能力,促进司法机关应用创新,推动民主党派和群团机关向数字化转型,实现与相关政府部门的高效协同。
(三)技术架构。在省、市“数字政府”技术平台统一框架下,实现以“集约共享、数据赋能”为特征,以“省市区一体化”为导向的数字政府技术架构。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基础支撑能力建设,夯实数字政府新基座集约化建设推进我区政务云平台、电子政务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完善升级,为全区各类政务创新应用和服务提供有力支撑。
1.稳定可靠的政务云。
(1)加强政务云能力。加强现有区政务云支撑能力,同时,依托省政务云平台揭阳节点,持续增强政务云服务能力,提供“按需分配,弹性伸缩”的基础软硬件云服务,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
(2)推进政务信息系统迁移上云。制订切实可行的迁移上云实施计划和方案,分批分期,逐步实现我区各部门业务系统整体迁移至政务云平台,实现政务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用、信息系统集中部署、数据资源汇聚共享、业务应用有效协同。
(3)可信国产政务云。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基于全省政务云架构,按照集约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建设国产政务云平台,以国产化处理器、操作系统为底座,采用国产化服务器、数据库系统、中间件系统等软硬件,构建自主创新高可靠的全栈国产政务云服务环境,为全区提供可信国产政务云服务。探索开展国产软件应用示范工程,分批次逐步推进政务信息系统适配开发、改造与迁移,赋能政务应用的持续创新,提升全区数字政府国产化应用水平。
(4)完善政务云运营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政务云精细化管理,从资源申请、使用、撤销等环节进行全面管控,提升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
2.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基础建设。加强政务外网服务能力,持续推进电子政务外网的升级改造,打造主备双链路、双核心、高可靠的电子政务外网骨干网络。拓宽电子政务外网服务范围,按照应接尽接的原则,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外网覆盖,逐步推进各部门非涉密业务专网与电子政务外网的对接。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范围和带宽,实现不低于千兆到区、百兆到镇(街)、五十兆到村(居)的电子政务外网体系。推进全区电子政务外网IPv6改造,推进骨干网和城域网IPv6互联互通,推进IPv6互联网出口扩容,完善电子政务外网IPv6应用支撑能力。提升政务外网对视频数据支撑能力,采用网络切片技术划分视频业务平面,为视频业务提供网络隔离通道,实现对视频业务的保障能力。强化电子政务外网运行保障能力,构建全区统一的网络安全态势感知平台,实现全网资源信息、安全动态实时监控以及可视化展现。
3.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建设政务区块链基础支撑平台,提供区块链底层核心组件,为全区各级部门提供区块链生态环境和配套服务,研究区块链与数字政府应用组合,落地“区域链+数字政府”场景,探索建立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新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基于区块链不可篡改性的信用资产化和监管应用等。夯实政务外网基础,不断强化政务外网服务能力,实现与非涉密业务专网的100%打通,完善全区“一张网”布局,推进无线政务网、政务物联网建设,构建高速、移动、泛在、融合的新型政务网络架构。
(二)推动数字赋能,打造数字平台。以数据共享和业务整合为突破口,打造全区统一的数字平台,为数字创新应用提供统一的能力支撑。
1.完善大数据中心建设管理。
(1)加快政务大数据中心建设。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加快政务大数据中心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节点建设,为各地各部门数据采集、管理、使用提供统一支撑。依托省政务大数据中心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打通各地各部门信息化系统,实现数据跨域高效流转,支撑全区范围内政务数据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高效、便捷、安全共享。探索搭建基于政务区块链基础平台的数据共享开发应用。
(2)完善数据资源库建设。持续完善自然人信息基础库、法人单位信息基础库、空间地理信息基础库、社会信用库和电子证照库等基础库的建设。在完善基础库的基础上,各部门围绕业务主线,汇聚整合关联数据,构建完善本部门业务主题库,为本部门业务以及公共业务的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基础库、主题库,推动牵头业务部门,围绕“粤智汇”各类专题应用,关联汇聚有关单位的数据,持续完善专题库建设。
(3)全面推进数据横纵向共享。在省的统一部署下,完善数据编目、挂接、汇聚及保障数据安全的流程和责任机制。建立权威高效的数据共享协调机制,推动部门数据分类共享,为全区各级各部门履职提供有力支撑。加强政务信息系统清理整合工作,形成各行业领域的主系统和主数据并严控数量,加强对基层的数据供给,提升各层级数据共享水平。逐步扩大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覆盖范围,将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企事业单位数据纳入政务大数据中心范畴。
(4)大力开展数据质量提升行动。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完善我区数据治理管理架构,全面提升、改善全区数据管理、运营、监管能力。以业务应用为导向、以共治共享为原则、以安全可信为底线,组织各地各部门持续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建立完善数据治理标准体系,制定数据分类分级、质量管理、脱密脱敏和安全管理等标准及规范性文件,提高全区数据质量,确保汇聚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
2.推进业务应用能力建设。依托省建及市建公共支撑平台,为我区“数字政府”建设提供共性的应用支撑服务,实现政务应用的协同开发和快速部署。
(1)全面应用统一身份认证平台。依托全省统一身份认证账户库,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整合多种身份核验方式和认证源,完善和创新认证服务方式,提升自然人、法人、公务人员身份安全认证能力,为政务服务在线办理提供统一的实名身份认证服务,进一步推动“一次认证,全网通办”。
(2)全面应用电子签章、电子签名系统。依托省电子印章平台的服务能力,为电子印章在电子证照、电子文书、电子公文等业务中的应用提供支撑,进一步解决长期以来跨地区跨部门业务互认互信难的问题。积极探索电子签名社会化创新应用,推广电子签名在企业开办、不动产登记、行政执法、电子证明等高频服务场景的应用,有效减少群众、企业跑动次数,切实为基层减负,实现政务服务全流程在线办理。
(3)全面应用可信电子证照系统建设。深化“多证合一”改革,提供更简易、便捷、安全的电子证照发证、用证、电子印章认证、数据签名认证等服务。按照国家统一规范,结合区块链技术,加强电子证照信息互认共享能力,探索合约认证、信息加密、认证追踪等应用。
(4)全面应用非税支付平台建设。进一步规范网上缴费流程,打通各部门收费系统、非税收入代理银行系统,实现全区政务服务缴费和非税收入缴费信息交换共享,构建服务多渠道、事项全覆盖的支付服务体系。
(5)全面应用社会信用公共平台建设。进一步推进全区社会信用信息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互联互通,统一社会信用数据标准,提高数据整合、数据质量、数据服务等管理能力。完善社会信用业务应用,结合区块链技术,在全省统一的社会信用链框架下,完善统一的自然人和法人信用信息库,确保信用信息安全可信。
(6)全面应用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建设。加强“粤政图”平台在社会治理、环境保护、应急指挥等工作的服务能力,充分利用多维度、时空关联等技术,打造全区统一的时空信息服务应用,充分发挥时空地理信息支撑决策作用。丰富地图产品应用,持续推动全区地理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3.完善可信可控的安全体系。遵循国家有关信息网络、系统等级保护要求,推进数字政府网络安全产业发展,强化网络安全科技创新能力,完善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和政务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完善“多维联动、立体防护”的政务网络信息安全体系,保障数字政府安全运行。
(1)提升基础设施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办法,健全相关机制,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相匹配,增强信息安全管理统筹能力。加快网络安全科技创新应用,构建符合等级保护三级防护需求的安全防护能力,确保数字政府基础平台的安全防护能够满足相应等级的系统要求。完善外部单位至云平台以及云平台不同业务之间的安全隔离,着力探索无线政务专网、政务物联网、国产政务云、边缘计算平台、区块链基础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安全防护体系建设,持续检验和提升我区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防范能力。
(2)加强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加强数据信息保护的技术水平,健全数据使用的监管机制,加强数据资源安全维护。强化数据安全监管,探索通过结合区块链等技术,解决数据共享中的隐私保护问题,达成数据“可用不可见”,保证原始数据不被任何对方或者第三方获取,全面提升我区数字政府的安全水平,保障公共数据及隐私安全。
(3)完善密码保障体系建设。依照国家密码管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完善数字政府密码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字政府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机制。推进数字政府密码应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数字政府密码应用服务能力,推进应用系统密码改造工作,持续探索数字政府密码应用与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区块链等技术的融合创新,探索多中心、多因子、跨平台的密码应用。
(4)强化安全管理和处置能力。区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统筹做好数字政府整体安全保障,进一步明确各地各部门网络、系统、数据的安全责任边界。构建涵盖设计、执行、监督三个维度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加强对人员的背景调查和安全保密管理,建立行之有效和及时响应的合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安全监管联动机制,提高处置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公共事件能力,借助第三方安全机构的技术力量监督服务质量。建立完善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评价机制,制定网络安全能力评价指标,利用攻防实战演练检验各地各部门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形成数字政府网络安全指数,促进各地各部门不断完善网络安全防御体系。
(三)聚焦协同创新,创新数字应用
1.提供优质便捷的政务服务。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打造“一网办、一地办、一窗办、一次办、一机办、一码办”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为企业和群众办事提供最大便利。
(1)提升指尖服务能力。拓展“粤省事”“粤商通”应用,梳理组织高频事项进驻,提升服务事项覆盖范围,实现高频民生事项和涉企事项“指尖办”“刷脸办”“一码办”。提升广东(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政务服务网支撑能力,优化网上办事流程,全面实现“一网通办”。加强各级政务服务中心(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全科无差别受理”“一站式”服务大厅,实现“一窗通办”。进一步推广政务服务一体机应用,推动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服务。
(2)提升群众办事体验。深化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推动政务服务事项标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推行“一件事”主题式服务,再造审批业务流程,持续梳理“一件事”事项清单,不断巩固和扩大“一件事”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完善广东政务服务网、“粤省事”“粤商通”“一件事”办理主题模块,实现“一件事”动态化更新、全覆盖。
(3)推行服务“跨域通办”。配合省、市的部署,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充分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跨域通办”,努力提升我区政务服务供给能力。
(4)全面提升审批效率。依托电子证照、数据共享、电子印章、电子签名、网络实名核验、双向物流寄递、网上缴费、容缺受理、告知承诺等工作措施,推进政务服务“四免”(即“政府部门核发的办理材料免提交、可用电子印章的免用实物印章、业务表单数据免填写、可用电子签名的免用手写签名”)优化,梳理“四免”优化负面清单,对负面清单之外的事项和要素实现应免尽免,改造优化事项涉及的业务申办审批系统,做好与数字政府建设相关平台对接。探索无人工干预自动智能审批,依托省市区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中心,学习推广“秒批”经验,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明确审批规则,推出与群众企业密切相关的高频“秒批智办”政务服务事项。
(5)持续提升服务品质。持续推进政务服务“好差评”工作,推动业务系统接入、完善制度建设,简化评价流程,提高群众评价积极性。加强对评价数据的综合分析,主动识别、精确化解堵点、难点问题。积极配合省、市推进政务服务监管平台接入各级政务服务大厅,与效能监督系统、“好差评”系统、咨询投诉平台等系统深入融合,实现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精细化监管。
2.营造开放一流的营商环境。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行动,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提供智能化精准服务,增强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营商环境改革走在持续优化,助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增强地方投资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1)推动“全链条”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根据省的统一部署,探索推广“区块链+AI”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优化部门间数据联动共享,推动企业开办全环节、全链条智能审批,进一步压减企业开办时间。推进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依托现有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全流程一体化企业注销登记服务平台,为企业退出市场提供更加便利化服务。全面推行“证照分离”改革,对事项清单实行动态管理,提升涉企经营许可全流程网上办理能力。
(2)强化“全周期”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加快深化区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平台应用,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改革,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构建“多规合一”的“一张蓝图”和“一个平台”,在“一张蓝图”基础上开展审批,实现“一个平台”统一受理、并联审批、实时流转。全面推行以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的承诺制信任审批和“容缺受理”。构建工程建设监督登记、联合验收、施工图抽查、质量安全监督等事中事后全生命周期管理方式,实现远程动态监控与监测预警。优化市政设施接入服务,建立政务与水电气接入服务联动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实现“无感报装”。
(3)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加快区本级不动产数据整合、不动产登记和房产交易一体化项目建设,提升不动产登记信息化水平和登记效率。持续完善不动产登记服务体系,推动不动产登记便民服务窗口向银行网点、房地产开发企业、镇(街)村(居)延伸。健全不动产登记相关信息协同共享机制,强化不动产登记与纳税、金融等领域的衔接协同,全面推广使用电子证照及电子材料,实现“刷脸”不见面办理、“一次不用跑”。不断延伸拓展登记信息网上查询服务,方便企业和群众通过查询不动产登记信息,防范交易风险。
(4)提升税费缴纳便利化水平。按省、市部署,联合税务部门制定并持续完善涉税费事项“零跑动”清单,通过拓展技术应用、精简资料报送、优化办税流程、探索制度突破,提升纳税人办税体验。推动税务大数据应用,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和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促进税收数据资源深度开发利用。推进区块链电子发票应用,实现发票从开具到报销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5)提升企业融资便利化水平。持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平台,整合金融资源,推动金融机构与平台精准对接,有效发布金融产品,协调指导企业注册登记,为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提供多元融资服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贷款难问题。加大涉企征信数据、金融资源、惠企政策和涉企服务等资源整合力度,畅通企业征信信息查询机制,助力金融机构快速研判企业信用风险,便利企业更高效、更低成本融资。
3.提供普惠便利的公共服务。充分发挥信息化促进政府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推动包括教育、民政、人社、住建、交通、文旅、体育、医疗在内的信息化民生工程建设,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渠道,有效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在线化、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
(1)创新“数字教育”发展。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教育城域网建设,智慧校园、教室教学平台升级换代,智慧图书馆、安全智能视频监控、智慧校园数字中心及校园数字监控系统等一系列信息化项目建设,提升教学、校园管理信息化水平。依托电子证照、“粤省事”等“数字政府”建设成果,推行中小学入学报名、续费全链条线上办理,切实减少学生入学跑动、材料提交及资料填写。借助国内大型信息化企业“互联网+教育”成果,推行信息化、智能化教学模式,逐步为全区初高中学校开通校级学业质量过程性监测系统和部署智能阅卷系统,为区教育主管部门开通区域级学业质量过程性监测系统。整合升级各类教育平台系统,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优秀师资、教育数据、信息红利的有效共享,助力教育服务供给模式升级和教育治理水平提升。
(2)加强“数字民政”应用。推进“智慧民政”建设,对养老、儿童福利、慈善、殡葬、城乡社区以及资金监管等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升级,全面提升民政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水平。继续推进残疾人服务平台建设,使残疾人工作决策更加科学化、管理更加精准化、服务更加高效化。积极探索利用智能水表,智能门磁、烟感报警器、红外监测等物联网和互联网IT 技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实现“智慧养老”。推动政务信息系统整合,推进数据开放共享,深入开展数据治理,深化民政数据综合应用,提升内部运作效能和科学决策水平。
(3)推动“数字人社”创新。加快“智慧人社”项目建设,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服务水平。积极拓展“互联网+就业”服务范围,实现“云”招聘,打造公共就业服务新引擎。构建上下一体的人社“大培训”平台,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数字化终身教育。推进“大社保”建设,建立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的“民生大卡”,实现社保缴费、诊疗结算、民生缴费等跨部门应用,为参保群众提供更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和广东(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政务服务网,建立规范统一的网上服务平台,实现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延长网上办事链条,打造网上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
(4)推进“数字住建”建设。推进住房城乡建设行业重要信息系统建设与整合,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共用。建设完善公租房基础信息平台,实现公共住房建设筹集、审核分配、运营管理、综合服务业务全覆盖。归集全区住房保障、农村危房改造信息,基于“粤政图”打造全区一张图,实现基于地理信息的住房保障、危房改造在线管理。推进“互联网+住房公积金”建设应用,不断提升服务效能。探索建设全区房地产市场监管平台,实现全区房地产市场及时统计分析、动态预警。
(5)推进“数字交通”建设。结合5G 网络、北斗导航系统、车路协同、ETC 等技术融合应用,加快智能化综合交通指挥系统、治超非现场执法监测点、港口码头视频综合指挥调度平台、重点车辆监管平台、智能化交通疏运保障和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等项目建设,提升“智慧交通”建设水平。围绕“规划、建养、运输、应急、执法、创新、管理和协同”全业务周期,提升交通管理水平。借助科技手段,加强全区“两客一危一重”道路运输车辆的动态监督管理。持续推动移动端应用,赋能交通出行发展,提供多种出行便捷服务,提高城乡出行服务快速化、便捷化、均等化水平。
(6)加强“数字文旅体”建设。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化、网络化水平。推动“数字旅游”建设,探索构建数字文化旅游生态体系。提升信息化对体育服务支撑作用,推进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培育壮大4K/8K影视、数字出版、动漫网游、电子竞技、数字文博、在线旅游、线上赛事、在线健身等新业态,丰富数字文旅服务供给。
(7)完善“数字医疗健康”应用。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健康医疗深度融合,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推动医疗卫生机构系统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设智慧医院,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服务。加快推进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域全民健康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和卫生应急120 指挥中心平台建设,尽快将全区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全部接入区级全民健康平台,实现省、市、区、镇、村五级互联互通、业务协同。发挥试点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电子健康码建设、应用。
(四)构建数字政府大治理,营造社会治理新格局
1.构建科学精细的生态治理。强化信息技术在生态治理各领域的监测、预警、跟踪、应用、处置和服务闭环,推进自然资源等部门业务走向科学化、精细化,全面提升对各类风险的防范和治理能力。
(1)强化生态全域动态感知。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推动天地一体化生态监测,推广无人机、无人船、卫星导航和生态传感器等监测技术在生态环境要素调查领域的运用,提高外业调查手段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建立全天候、多层次的生态监测网。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林业、气象和海洋等部门信息的集约共享,形成海陆统筹、天地一体、上下协同、信息共享的全域生态敏捷感知网,为生态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监管、处理及保护和修复等工作提供全面的信息支持。
(2)推动生态资源优化利用。推进生态资源一体化建设,完善覆盖自然资源“一张图”、水利“一张图”和林业“一张图”等数据资源体系建设,全面支撑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一体化,实现“一张图”管理、分析和决策。
(3)提升生态监管和处理能力。推进大气、水、土壤、噪声和辐射等环境要素资源一体化建设,开展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和利用,形成对污染感知、预测预警、污染溯源、应急处置和评价考核等全闭环管理。提高自然资源监管数字化水平,建设矿产、林业、海域等资源利用和交易情况的全面动态监管应用,为自然资源专项调查、动态巡查、监测预警提供数字化支撑。加强水利动态监管,建设面向水文监测预警预报、水土保持监管、水利行业监管和小水电安全等水利智能应用,推进水利行业绿色发展。
(4)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水平。推进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数据的整合和应用,提升对生态修复项目的立项、规划设计与预算批复实施、验收等复杂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实现源头保护和末端修复“一体修”。加强实施“数字水利”与“系统治理”融合工程,实现对水资源、水工程建设、水工程运行和农村水利等的精细化管理。
(5)强化水利管理数字化能力。加快智慧河湖监管系统、水利综合监管平台、水生态与水土保持管理系统、水利一张图建设工程等系列“智慧水利”工程建设,提升水利管理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互联网+河长制”信息管理平台功能,提高“河长制”管理水平,做好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管等工作。围绕“数据、业务、终端”,配合升级完善广东省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全面完成省级平台统一部署、市县多级应用任务,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干预和早处置。
2.推行包容审慎的市场治理。加强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强化安全监管、重点领域监管、质量监管,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市场治理体系和市场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1)加强食品药品产品安全监管。推进“互联网+食品”监管,完善重要食品质量追溯体系,持续推进“明厨亮灶”工程建设,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加快推进药品智慧监管,建立健全协同高效的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三大监管业务平台,探索构建基于区块链、大数据的药品安全风险管理模式。加大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力度,提升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信息系统的智能化、自动化水平。
(2)提升质量治理能力。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质量信息的采集、追踪、分析和处理能力,加强质量大数据分析运用,提升产品、工程和服务质量安全动态监管、质量风险预警、突发事件应对、质量信用管理的效能。
(3)健全信用监管模式。加快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区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提升工程项目建设,优化升级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充分利用政务大数据,形成公共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应用、评价、监管闭环体系。强化信用信息共享,推动政府部门信用信息向市场主体有序开放,完善信用监管长效机制。
3.打造精准智能的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推动现代科技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提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
(1)探索精细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在省的统一部署下,推进全科网格建设,实现对网格内人、地、事、物、情的全天候、实时化、动态化、智能化的管理和服务。基于统一地址库和“块数据”智能底板,依托广东省社会治理云平台,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依托“粤智汇”(广东大脑),加强社会治理大数据专题应用,不断增强社会风险预警、研判分析、决策指挥等能力,实现“一图社会治理”。推进智慧社区建设,打造党建引领,社区服务、社区治理相融合的社区智慧化治理体系。
(2)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快“雪亮工程”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警务机制深度融合,实现对人、地、事、物、组织的数字化管理,构筑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治安防控模式,建设具有大数据特征的警务应用新生态。创新指挥决策、反恐维稳、打击犯罪、治安防控、民生警务、队伍管理等警务机制,均衡全区各地区警务智能化水平,建成一整套可感知、可防控、敏捷高效的新警务机制体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严密防范严厉打击各类颠覆渗透破坏和暴力恐怖活动。
(3)推进数字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推进全域应急感知和通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全区各类应急通信网络统一接入。基于自然灾害监测感知数据,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全域覆盖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增强对多灾种、灾害链及综合承载体的风险预防能力。以高危行业企业风险监测感知数据为支撑,构建风险监测指标和监测预警模型,实现对高危企业安全生产风险智慧监管。打造应急指挥“一张网”,支撑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跨部门、跨地域、跨层级的融合应急指挥。
(4)打造敏捷化智慧消防救援体系。不断完善消防信息化新型架构,建立健全快速反应、远程指挥、智能辅助、科学决策、高效运行的消防实战指挥体系。优化升级接处警系统,拓展灾情险情信息渠道,区分灾种主题、响应等级,实现一键式调派、精准化调度。围绕消防业务应用场景,推行以远程监管、移动监管、预警防控为特征的新型消防监管手段,与全省统一的监管中枢实现对接。加强全民消防教育培训,提供“一站式”消防教育培训服务平台,提升全民消防安全意识。
(5)提升智慧化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管理公共设施与5G、物联网、传感技术融合建设,充分利用智慧灯杆、智慧井盖、智慧管网等载体,部署城市数据采集智慧感知节点,构建市政设施物联网。依托政务大数据中心,升级改造数字城管网格化管理平台,整合相关部门城市管理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共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6)深化“数字法治、智慧司法”建设。全面提升法治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信息化水平,提升法治建设、法治督察和法治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建设考评的信息化水平,提高行政立法、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审查备案、行政复议工作效能。推进行政执法“两平台”建设工作,不断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提高行政执法效能、强化行政执法监督。
(7)提升城乡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乡村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统筹推进数字乡村和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提升乡村“互联网+政务服务”水平,推进政务服务一体机基层覆盖,拓展移动政务服务,推动农业农村特色服务入驻。以农村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乡村“互联网+公共服务”,提高乡村教育、医疗、社保、生态、文化等领域信息化水平,推动智慧广电公共服务建设,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五)构筑数字政府大协同,塑造政府运行新模式
1.推行精细透明的综合管理
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统计和规划业务数字化水平,着力强化以数据为核心的管理模式创新,提升各级政府综合行政管理能力。
(1)提升财政管理数字化水平。积极践行“大财政、大预算、大资产”管理理念,配合制定全省统一的财政核心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整合现有财政业务系统,进一步优化财政业务流程,构建完善“数字财政”大平台,逐步实现全省财政核心业务“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管理。积极开展财政大数据应用,着力推动财政工作从以“流程为主线”向以“数据为核心”转变,实现对财政资金的全流程管理和动态监控,强化财政收支分析预测,推动财政收支的准确预测。
(2)强化审计管理智能化水平。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推进“金审三期”项目建设,加快审计数据的汇聚共享,提升审计指挥决策、质量管理能力。加快以审计数据与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搭建数字化审计综合信息系统,对数据资源“采、输、存、用、管”全生命周期进行管控,着力实现审计数据资源智能化,实现财务与业务、单位与行业、内部与外部等数据之间的关联比对分析和资源共享,提升大数据环境下审计能力。
(3)提高统计服务精准化能力。围绕国情国力普查和常规统计调查需求,完善人口动态监测台账、部门统计数据,拓展移动通信大数据、卫星遥感影像资料、人脸识别数据等方式,提升统计数据动态采集能力。大力推进各类统计数据资源共享,强化数据交叉佐证支持,为决策者提供精准、客观、高质量的统计数据资源。建成宏观经济分析等统计数据分析应用,加强对实体经济政策和重大决策落实效果的监测分析,开展面向新产业、新业态的数据分析应用。强化统计数据服务能力,推动政府统计数据资源全面开放,充分满足社会各界数据需求。
(4)推动规划管理一体化能力。紧密衔接国家规划管理信息平台,搭建统一的规划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推动规划统一体系、统一标准,实现对规划立项、编制、监测、实施、评估、预警、调整等全业务流程的综合管理。完善市县一体化规划数据资源建设,整理归集各类历史规划资料,实现各类规划成果的统一归集,按需共享共用。强化规划衔接协调,与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平台等重要业务平台全面打通,实现从规划战略谋划到重大项目落地推进,以及经济运行监测分析等工作协同,强化规划执行,发挥规划战略导向作用。
2.实现统筹有序的协同联动。构建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的“枢纽”级协同应用,实现政府决策指挥协同、审批协同和监管协同,适应新形势下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
(1)建设统一决策指挥中枢。依托省统一建设的“粤智汇”(广东大脑),打造全区数字政府的决策和指挥中枢,推进“一网统管”向纵深发展。推动专题大数据库建设,完善经济运行、生态环境、社会治理、数字政府等专题决策支持能力,研发分析决策模型体系,为各层级决策者提供数据化、可视化、集成化的决策指挥支持。积极争取“粤智汇”(广东大脑)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落地建设,增强城市的全景感知、智能分析、联合调度和协同治理,实现政府决策指挥科学化、精准化。
(2)强化统一协同审批中枢。完善全区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围绕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协同审批服务目标,推动各级各部门自建政务审批系统全面接入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省平台充分联动,全力打通上级垂直系统数据通道,切实解决各级办事系统繁杂、数据共享不畅、业务协同不足等关键问题,有效提升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能力。
(3)加强统一协同监管中枢。在省、市统一部署下,建设完善“互联网+监管”系统和“粤监管”移动应用,全面归集各类监管数据,提供全区统一的监管中枢。建立监管结果部门间共享交换和互认机制,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管、风险预警、分析评价等子系统,为开展“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联合监管、信用监管等提供支撑,实现监管信息全程可溯、监管部门协同化办公和智能化决策。
3.强化高效务实的行政效能。全面推进行政机关内部数字化进程,倒逼内部业务协同流程再造,创新政府内部办事模式,切实推进基层减负,全面提升政府数字化履职水平,以数字化激发行政效能新活力。
(1)推动协同办文应用创新。建设完善全区统一的OA系统,并向各级行政机关全面开通使用,实现全区各级各部门协同办公。拓展协同办公平台服务能力,覆盖党委、人大、政协,集成各部门个性化需求服务。梳理高频公务应用接入“粤政易”工作台,完善移动办公功能,升级优化督查督办、信息报送、工作交流、应急处置等应用功能,推动政务工作移动化、协同式办理。加强全区统一的OA 办公系统与电子公文交换系统、“粤政易”政易统对接,推动公文在各终端实现各单位各层级文件的直接交换和实时跟踪显示,实现政务数据共建共享。
(2)推动远程办会协作高效。依托“粤政易”,加大“粤视会”系统推广应用,推动各职能部门通过“粤视会”开展多方会议,提高政府内部办会效率。拓展完善上传下达、移动入会、指挥调度、远程培训、应急巡查等视频互动协作应用,推动将一线险情、抢险救援、社会救助等视讯资源实时整合,通过“粤视会”平台实时沟通突发事件处理情况及高效部署相关工作,提高政府应对紧急事件的响应速度。
(3)推动内部办事“零跑动”。加强政府内部制度创新,按照整体政府的理念开展政府内部“零跑动”改革,聚焦业务协同流程再造,面向部门间办事事项,梳理并逐步推出“零跑动”清单。推动机关内部非涉密“零跑动”办事事项通过协同办公平台全程网上办理,加强财务、人事等办事系统整合共享,并接入“粤政易”平台,实现机关内部“零跑动”事项全程电子化、指尖化,提高内部办事效率。
(4)推动基层减负提质增效。完善村(居)自治事项清单、协助政府事项清单、负面事项清单等,以清单制切实减轻基层负担。推进各级各类报表简化合并,形成本级要求下级上报数据“一张表”,切实解决各地各部门报表重复交叉多的问题。强化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推行在线报送数据“一张表”方式,减少基层重复填报的报表、台账,为广大基层干部减负增效。推进考核评价“一站通”,加强专项考核整合,统一考核评价入口和出口,加强考核数据资源共享、整合、应用,提高考核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4.支持党群与民主法治数字化发展。支持各级党委、人大、政协、法检、群团等机关单位完善信息化建设,强化新技术应用,提高党群数字化服务能力,优化人大政协数字化履职能力,推动司法应用创新及民主党派和群团机关向数字化转型,促进与政府的高效协同。
(六)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
1.建立清晰明确的数据资源体系。
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治环境,建立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管理体系,创新公共数据开发运营模式和授权运营机制,为公共数据开发利用和数据要素高效配置奠定基础。
(1)创新公共数据资源制度机制。在省、市的统一部署和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框架下,完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法治环境,建立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利用的保障框架。完善数据产权制度,推进公共数据资源资产确权登记,探索数据产权保护和利用新机制,建立数据隐私保护制度。建立统一协调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组织架构。
(2)开展公共数据资源普查。面向区各级行政机关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开展信息化能力和公共数据资源普查,摸清公共数据资源家底。制定公共数据资源目录编制指南和元数据标准,形成统一的系统清单、数据清单、需求清单,建成统一高效、互联互通、质量可靠的数据资源体系。制定公共数据汇聚评价考核制度,督促各地各部门落实数据普查、编目、汇聚责任。
(3)建立公共数据运营机制。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探索设立公共数据运营机构,建立健全公共数据运营模式,充分利用社会力量,释放公共数据资源经济价值。建立数据运营规则,强化授权场景、授权范围和运营安全的监督管理。通过对数据运营方监控并评估数据资源的利用情况,促进数据资源有序、按需流通。强化数据采购管理,规范政府和公共机构采购社会数据行为。
2.推动高效务实的数据开发利用。开展公共数据资源试点应用,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创新,建立多元协同、高效务实、安全有序的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1)全面推进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建立公共数据开放负面清单,完善公共数据开放目录管理机制,构建公共数据分级分类开放目录和动态更新机制。完善数据开放标准规范,提升公共数据开放质量和应用水平。健全公共数据定向开放、授权开放管理制度,有序释放公共数据进入市场化流通。
(2)探索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模式。在省、市的统一部署下,创新政务大数据中心数据服务模式,建立政务大数据中心对市场主体的数据服务规则和流程,满足市场主体对公共数据资源的应用需求。引导市场主体探索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鼓励掌握数据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与政府开展合作,提高社会数据开发利用水平。引导高校、科研机构和市场主体开展公共数据分析挖掘、数据可视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技术研究。
(3)加强数据资源融合开发利用。根据市场主体对公共数据的应用需求,选取典型业务场景推进公共数据与社会数据融合应用试点,探索数据所有权、使用权分离,在资源管理、技术支撑、安全保障等方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逐步扩大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融合应用领域。在政务服务、社会治理、公共服务、产业创新等领域,打造一批典型大数据应用,推动社会治理智慧化、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公共数据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开发利用。
(七)深化体制机制建设,释放改革发展新活力。建立有序有力的统筹管理体系,强化“全区一盘棋”工作理念,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整体谋划、强化部门协同和省市联动,整体性提升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的管理水平。
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的区级数字政府部门联席会议机制,解决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数字政府建设业务协同、需求统筹、信息共享及沟通协调等方面问题。联席会议由区政府分管领导担任第一召集人,统筹、识别和确定各部门建设需求,在源头上规避重复建设,加强跨部门的决策和协作,提高政府数字资源的共享、复用率。
2.建立首席数据官责任制。根据省、市的统一部署,参照省、市的模式,建立并执行首席数据官(CDO)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各地各部门的数字政府改革建设责任,细化明确政务服务数据管理部门与各职能部门数字政府建设的分工和责任边界。建立行业主系统、主数据制度,围绕业务职能,落实首席数据官(CDO)责任,推动各行业系统清理整合,形成以若干个主系统、若干类主数据为核心的数字政府信息化建设方式。
3.完善指导监督制度。建立关键评价指标,落实考核和精准督查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列入重点督查内容,发挥考核督查导向作用,保障数字政府建设有序推进。完善常态化审计制度,实现数字政府项目审计全覆盖,结合部门预算执行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对数字政府建设项目进行监督。
五、实施步骤
按照“一年谋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大提升”的路径,统筹推进“十四五”期间全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全力支撑皇冠体育,皇冠体育平台加快产业现代化,推进新型城镇化,努力打造产城乡融合发展示范区。
(一)改革攻坚阶段(2021年)。继续以整体性、系统性思维,全面推进 “数字政府”建设。在体制机制建设上,充分发挥机制保障作用,为“数字政府”建设保驾护航;在业务应用和技术体系建设方面,夯基础、建平台、亮示范,取得阶段性成果。
(二)示范突破阶段(2022-2023年)。以“强基础、汇数据、促应用”为抓手,围绕数据治理和服务能力创新,在全区“数字政府”技术架构指导下,深入推进“数字政府”建设。
(三)深化应用阶段(2024-2025年)。进一步扩大和深化改革成果,推动“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创新社会治理模式、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提升民生服务水平,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支撑和基础支撑。
六、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发挥数字政府改革建设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宏观指导,统筹规划、统一部署,协调解决数字政府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审定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相关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各部门,构建统一领导、上下衔接、统筹有力的综合协调机制,研究制定与数字政府改革建设相适应的配套制度和业务流程。
(二)法治保障。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方针政策,制定完善公共数据开发利用、电子证照、电子印章、电子签名、可信身份认证、电子档案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贯彻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国家和行业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规范,结合我区特点,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地方标准。
(三)资金保障。加大财政资金配套力度,将建设项目、运营服务等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完善数字政府建设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对资金的管理。建立支撑政务信息化项目快速迭代建设的资金审核程序和机制,不断完善各级财政资金购买服务的流程和机制。明确运行维护经费的资金预算和资金使用计划,确保项目建成后有足够的经费支撑其可持续的运营、发展。
(四)人才保障。建立健全数字化人才鼓励政策,完善数字政府建设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对于数字政府建设专门岗位和急需人才,进一步畅通选任渠道、丰富选拔方式,吸引和择优选用专业化人才。进一步加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技术队伍,分层次、分系统培养既精通业务、又能运用新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综合型人才。将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列入领导干部和各级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学习培训内容,建立普及性与针对性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广泛宣传数字政府建设、服务新理念、新做法,加强对数字政府建设的舆论引导,不断提升数字政府的公众认知度和社会应用水平,吸引高水平人才参与我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
(五)技术保障。加强资源整合,充分利用优秀企业的技术和人才支撑能力,打造数字政府生态圈,有效整合产业链上各个方面的力量,为数字政府建设、运行提供长期稳定的技术服务和支撑。增强知识产权意识,加强数字政府建设中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不断巩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1.“一件事”:通过多服务、多部门、多地区的系统、数据、人员相互协同,以申请人视角提供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的“一件事”主题集成服务。
2.“四免”:政府部门核发材料原则上免提交,业务表单数据原则上免填写,可用电子印章的免用实物印章,可用电子签名的免用手写签名。
3.“零跑动”:由各级各部门提供的依申请办理的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事项中,在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的前提下,企业和群众通过网上或自助终端等方式,无需跑腿即可办理业务。
4.“秒批”:基于申请材料结构化、业务流程标准化、审批要素指标化的系统无人工干预自动审批。
5.“跨域通办”:依托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突破户籍地、学校所在地、企业注册地、不动产登记地等地域限制,实现政务服务线上线下跨区域办理。
6.“一网、一地、一窗、一次、一机、一码、一号”:一网是指政务服务统一网上入口;一地是指全省通办,在任何一个地方办理全省的政务服务业务;一窗是指一个政务服务事项办理综合窗口;一次是企业和群众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即可办结;一机是指政务服务一体机;一码是指公民身份证号码和企业的社会信用代码;一号是指 12345 政务服务便民热线。
7.“一网通办”: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标准、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搭建统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总门户、整合政府服务数据资源、完善配套制度等措施,推行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推动企业群众办事线上只登录一次即可全网通办。
8.政府服务小屋:结合5G网络、人脸识别等技术,借鉴24小时自助银行服务(ATM)理念,建设无人值守的自助政务服务终端及环境,为企业群众提供远程视频咨询导办、材料打印、事项申报等服务。
9.“好差评”:对各级政务服务机构、各类政务服务平台开展“好差评”,以“评”为手段推动政府进一步改善政务服务。
10.“证照分离”:市场监管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和各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分离,实现“先照后证”,加强综合监管,降低准入成本。
11.“一网统管”:“一网”是指数字政府一体化的云、网、大数据中心、公共支撑平台和感知体系等,“统管”是指充分依托“一网”的基础能力,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政府五大职能,优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流程,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闭环的数字化治理模式,实现省域范围“一网感知态势、一网纵观全局、一网决策指挥、一网协同共治”。
12.“多规合一”: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多个规划融合到一个区域上,实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解决现有各类规划自成体系、内容冲突、缺乏衔接等问题。
13.明厨亮灶:餐饮服务提供者采用透明玻璃、视频等方式,向社会公众展示餐饮服务相关过程的一种形式。
14.雪亮工程:以县、乡、村为指挥平台、以综治信息化为支撑、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以公共安全视频监控联网应用为重点的“群众性治安防控工程”。
15.“双随机、一公开”: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
16.“一网协同”:依托统一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省市县镇村五级移动政务门户,实现政府机关办文、办会、办事跨部门、跨层级、实时化业务协同联动。
17.“互联网+”: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业务的联合,以优化业务流程、更新业务体系、重构业务模式等途径来完成转型和升级。
18.政务数据:政务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文字、数字、图表、图像、音频、视频、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各类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资源。
19.公共数据:本省行政区域内行政机关以及具有公共事务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组织,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电子或者非电子形式对信息的记录。
20.5G:5th generation wireless systems 的缩写,即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
21.边缘计算: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
22.建筑信息模型(BIM):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和运营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
23.城市信息模型(CIM):以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GIS)、物联网(IoT)等技术为基础,整合城市地上地下、室内室外、历史现状未来多维多尺度信息模型数据和城市感知数据,构建起三维数字空间的城市信息有机综合体。
24.IPv6:是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 的缩写,指互联网协议第 6 版,是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 IPv4 的下一代 IP 协议 。